面对近期高发传染病 家长必须知道这几点
甲流传染性高于普通感冒 酒精对诺如无效
“甲流”一般指甲型流感病毒,是流感病毒中最常见的类型。既然是流感,它与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呢?
“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、腺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,也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。以打喷嚏、咽痛、咳嗽、低热、头痛和不适为主要表现,通常症状轻微,多数能够自己恢复。”王磊说,“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,容易出现高热,全身症状明显,头痛、乏力、肌肉酸痛的表现比较突出,严重的可导致肺炎,也可出现呕吐、腹泻等症状。甲流、普通感冒均通过打喷嚏、咳嗽等飞沫传播,经口腔、鼻腔、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,但甲流的传染性更强,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。”
由此可见,甲流不仅传染性更强,而且对儿童造成的健康损害也比普通感冒更为严重,家长应该引起重视。
那么对于在这段时间同样“不安分”的诺如病毒,王磊表示,诺如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,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、经食物和经水传播。人传人可通过粪口途径,包括摄入粪便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,或间接接触被排泄物污染的环境而传播。可以用含氯消毒剂来消毒,比如84消毒液,而酒精消毒无效。
急性发热是甲流最典型表现 这几种情况需及时就医
甲流是很善于“闪击战”的病毒,儿童一旦中招,往往发病特别快,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急性发热,还可能伴有一系列其他症状。
王磊特别提醒,在流行季节,如果孩子出现急性发热、咳嗽、头痛、咽痛、乏力、肌肉酸痛等症状,就要首先考虑甲流。应及时来医院就诊,通过专业医生来确诊。
不过,王磊也表示家长们不用过度担心,因为甲流并非是新型的病毒,目前已有相应预防和治疗策略。
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呕吐腹泻尽快就医
家住泰安,7岁的小姑娘乐乐早晨起床后说自己“头痛、喉咙痛,特别难受,没有力气”。妈妈见状赶紧给孩子测了下体温,发现已经38.9℃,于是赶紧带孩子来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就诊,经检查、化验后确诊为甲流。通过很多病例,王磊发现,不少家长平时并没有做好充足的防护措施,这也是导致儿童感染甲流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如何在确保不耽误学业的同时,做好孩子的防护,王磊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:首先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咳嗽或打喷嚏时,用纸巾、毛巾等遮住口鼻。另外还应该勤洗手,均衡饮食,适量运动,充足休息,提高免疫力。不论是在校还是在家里期间,都要每天能尽可能保持开窗通风。一旦孩子出现流感样症状后,应避免带病上学,及时就医治疗
另外,王磊表示如果孩子出现呕吐、腹泻等状况,还是要尽快来医院就诊,明确病因及诊断,可通过化验大便及肛拭子来诊断是否诺如病毒感染。对于脱水的病例,尤其是幼儿,应及时口服补液盐以纠正水、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,必要时可以输液治疗。同时,止泻药会影响病毒的排出,所以尽量不要应用。
根据病情采用不同治疗 接种疫苗也可有效防护
在泰安市妇幼保健院,王磊和他的团队对于治疗近期高发的甲流、诺如病毒感染已经颇有经验,他表示会根据孩子来院时不同的症状表现来判断轻重程度,做出相应治疗。
“对于症状不严重的患儿,可采取一般治疗,即尽早隔离,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。保持房间通风,适当休息,合理饮食。发热的患儿科应用退热药物及物理降温,咳嗽严重者可应用止咳祛痰药物。”王磊表示,“在治疗甲流的药物中,最常用的是奥司他韦,该药为处方药,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,尽量在发病48小时内应用。要足量、足疗程,一般疗程5天,重症患儿可适当延长疗程。”
之前有媒体报道,本轮甲流中不少家长在抢购奥司他韦。王磊提醒,奥司他韦是一种处方药,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下药,况且该药品的生产是足量的,因此,作为家长没有抢购、囤药的必要,如果给孩子乱服药还可能造成更多的健康危害。
王磊表示,当发生以下情况之一的为重症病例,需住院治疗 。包括:持续高热3天以上;剧烈咳嗽,咳脓痰、血痰或胸痛;呼吸频率快,呼吸困难,口唇青紫;反应迟钝、嗜睡、躁动、惊厥等;严重呕吐、腹泻,出现脱水表现;医学检查有肺炎征象;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等。发生以上症状如果及时就医,也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。
最后王磊建议,在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,可以有效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症状,尤其是老人、孩子、免疫力低下的人群,建议每年都接种,疫苗接种后两周左右可产生有效的抗体。如果正处于甲流流行期,及时接种疫苗也能达到一定的预防效果。
科室简介:
泰安市妇幼保健院(市儿童医院)内五科也叫感染性疾病科,最早成立于2005年,位于医院最北面的G楼,包括3层病房,33个房间,66张病床,是目前全市规模最大的儿童感染科病房。病房配有先进的治疗、监护及抢救设备,环境优雅,整洁舒适。科室现共有医护人员25名,高级职称6名,担负着全市及周边地区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医疗、教学等工作,在各重大公共安全卫生事业中承担重要角色。科室常年收治儿童各种复杂与难治性感染性疾病,尤其流行季节的各种传染病,比如手足口病、百日咳、麻疹、猩红热、流感等疾病。
下一篇: 爱耳日丨泰安市妇幼保健院专家:耳部健康从新生儿抓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