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妇幼之窗|打破隔离,拥抱亲情——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推行早产儿家庭参与式护理新模式
在传统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(NICU)中,早产儿往往被安置在恒温箱中,父母只能隔着玻璃远远望着那个脆弱的小生命,每一次探视都显得格外珍贵却也充满无力感。然而,在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,一种名为“家庭参与式护理”(Family-IntegratedCare,FiCare)的新型照护模式正在悄然改变这一现状。

胎龄不足37周、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(<1500克)的早产儿,由于其器官发育不成熟、免疫力低下,往往需要在NICU中接受长时间的专业监护。过去,出于感染控制的考虑,家长被限制参与日常照护,只能被动等待。这种模式虽然保障了医疗安全,却在无形中剥夺了家庭在宝宝生命最初阶段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。

新生儿科护士长、副主任护师陈玉告诉记者,在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,每一位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到来,都会启动一套细致而温暖的家庭参与式护理流程。从宝宝入院的第一天起,家长就不再是医疗过程的“局外人”,而是被纳入照护团队的核心成员。
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20年引入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以来,积极推动父母从“旁观者”转变为“共同照护者”。科室从入院起就与家长进行充分沟通,缓解其焦虑情绪,并在24小时内协助采集初乳,进行口腔涂抹,促进宝宝免疫系统发育。

创新性地开展“袋鼠式护理”是该院另一大特色。通过“我是临时妈妈”项目,责任护士率先进行床旁袋鼠抱,待患儿情况稳定后,再逐步引导父母参与。从皮肤接触开始,到学习喂奶、拍嗝、更换尿裤,再到应急处理,一步步建立亲子之间的信任与依赖,家长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一步步成长为合格的“照护伙伴”。
“我们不仅仅是治疗疾病,更是一个家庭的情感联结。”陈玉表示,家庭参与式护理不仅显著提升了早产儿的康复质量,缩短住院时间,更极大地增强了父母的照护能力与信心,为出院后的持续健康管理打下坚实基础。
出院并不意味着照护的结束。新生儿科还安排专人为每个家庭提供出院宣教和后续随访服务,确保早产儿在回家后仍能得到科学、连续的照护支持。
目前,该模式已在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取得显著成效,多位早产儿家长表示,这种“被接纳、被信任、被赋能”的照护体验,让他们不再恐惧早产儿的护理难题,而是在每一次触摸、每一次喂养中感受到成为父母的喜悦与责任。
下一篇: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(市儿童医院)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24小时守护生命健康